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何晓顺
何晓顺

何晓顺

主任医师 教授
所在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所在科室: 器官移植
医生简介:
展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东院院长。二级教授、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中国名医百强榜、岭南名医。2017年度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机构特殊津贴、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专家、吴-杨奖、南粤百杰、丁颖科技奖获得者。担任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委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器官获取学组组长、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国OPO联盟副主席及华南区主席、中国医院协会精准医疗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器官捐献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器官捐献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长期致力于解决器官移植学科的关键科技问题,在无缺血器官移植、器官捐献、多器官移植与联合器官移植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他带领的器官移植中心现已开展7000余例肝、肾、心、胰腺、小肠等移植手术。主要贡献如下:

  • 早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推动我国从移植技术的“追随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传统器官移植中不可避免,是影响疗效的较重要因素。为克服这一器官移植技术的“世纪性难题”,何晓顺教授革新移植理念和技术方式,借助自主研发的体外多器官修复系统,创立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完全避免了缺血再灌注损伤。WHO移植项目主任José等专家认为是“器官移植历史上一项重大突破”,“有望重构器官移植理论与技术体系,将器官移植学科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何教授藉此当选中国科学院等八部委评选的“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二、突破多器官移植技术难关,实现从临床尝试到常规应用的跨越

    多器官移植是移植领域很先进的标志性技术。然而,该类手术在国际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并发症多,生存率低。何晓顺教授团队历经22年研究,创新多项核心技术,使该类技术从尝试走向成熟,为多脏器终末期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好手段。2004年实施了亚洲首例成功的上腹部多器官移植,被评为当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已实施“简化式”多器官移植例数全球较多,术后1、5年生存率高达94.7%、76%,属国际较好成绩,提高了我国器官移植的整体水平。

 

三、创建心死亡器官捐献(DCD)技术支撑体系,为解决全球器官短缺提供“中国方案”

    我国器官移植长期依赖司法来源器官,面临器官严重短缺及法律、伦理乃至国家形象等深层次问题,发展举步维艰。DCD是破解困局的突破口。何晓顺教授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攻克了DCD可行性未知、供体识别及维护困难,捐献成功率低、器官质量欠佳、移植预后差等难题,成功创立DCD技术支撑体系,推动了我国器官捐献例数7年增长了147倍,移植疗效媲美脑死亡捐献,为我国器官移植改革奠定了基础,为解决全球器官短缺提供“中国方案”。世界移植协会主席Delmonico等认为是“中国对世界移植事业的创新贡献”、“带动几乎停滞的世界DCD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WHO总干事陈冯富珍评价:“中国的成功经验可作为典范,供其他国家学习借鉴”。

研究方向


1. 无缺血器官移植、器官体外保存与维护

2.肝移植治疗肝硬化、重症肝炎、原发性肝癌

3. 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

4. 多器官移植治疗上腹部恶性肿瘤,肝硬化合并糖尿病

5.小肠移植治疗短肠综合症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0/09-1985/07 安徽医科大学学士

1988/09-1993/07 中山医科大学硕士、博士

1997/06-1998/06 澳大利亚国立肝移植中心博士后

1993/07-1995/11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讲师、主治医师

1995/12-1999/11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副教授、医学实验中心主任

1999/12 至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2000/07-2005/09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副主任

2005/09-2009/0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医学实验中心主任

2008/10-2009/0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助理

2008/10 至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东院区) 管委会主任(院长)

2009/04 至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东院院长、学术带头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东院院长。二级教授、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中国名医百强榜、岭南名医。2017年度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机构特殊津贴、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专家、吴-杨奖、南粤百杰、丁颖科技奖获得者。担任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委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器官获取学组组长、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国OPO联盟副主席及华南区主席、中国医院协会精准医疗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器官捐献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器官捐献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长期致力于解决器官移植学科的关键科技问题,在无缺血器官移植、器官捐献、多器官移植与联合器官移植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他带领的器官移植中心现已开展7000余例肝、肾、心、胰腺、小肠等移植手术。主要贡献如下:

  • 早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推动我国从移植技术的“追随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传统器官移植中不可避免,是影响疗效的较重要因素。为克服这一器官移植技术的“世纪性难题”,何晓顺教授革新移植理念和技术方式,借助自主研发的体外多器官修复系统,创立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完全避免了缺血再灌注损伤。WHO移植项目主任José等专家认为是“器官移植历史上一项重大突破”,“有望重构器官移植理论与技术体系,将器官移植学科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何教授藉此当选中国科学院等八部委评选的“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二、突破多器官移植技术难关,实现从临床尝试到常规应用的跨越

    多器官移植是移植领域很先进的标志性技术。然而,该类手术在国际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并发症多,生存率低。何晓顺教授团队历经22年研究,创新多项核心技术,使该类技术从尝试走向成熟,为多脏器终末期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好手段。2004年实施了亚洲首例成功的上腹部多器官移植,被评为当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已实施“简化式”多器官移植例数全球较多,术后1、5年生存率高达94.7%、76%,属国际较好成绩,提高了我国器官移植的整体水平。

 

三、创建心死亡器官捐献(DCD)技术支撑体系,为解决全球器官短缺提供“中国方案”

    我国器官移植长期依赖司法来源器官,面临器官严重短缺及法律、伦理乃至国家形象等深层次问题,发展举步维艰。DCD是破解困局的突破口。何晓顺教授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攻克了DCD可行性未知、供体识别及维护困难,捐献成功率低、器官质量欠佳、移植预后差等难题,成功创立DCD技术支撑体系,推动了我国器官捐献例数7年增长了147倍,移植疗效媲美脑死亡捐献,为我国器官移植改革奠定了基础,为解决全球器官短缺提供“中国方案”。世界移植协会主席Delmonico等认为是“中国对世界移植事业的创新贡献”、“带动几乎停滞的世界DCD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WHO总干事陈冯富珍评价:“中国的成功经验可作为典范,供其他国家学习借鉴”。

研究方向


1. 无缺血器官移植、器官体外保存与维护

2.肝移植治疗肝硬化、重症肝炎、原发性肝癌

3. 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

4. 多器官移植治疗上腹部恶性肿瘤,肝硬化合并糖尿病

5.小肠移植治疗短肠综合症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0/09-1985/07 安徽医科大学学士

1988/09-1993/07 中山医科大学硕士、博士

1997/06-1998/06 澳大利亚国立肝移植中心博士后

1993/07-1995/11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讲师、主治医师

1995/12-1999/11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副教授、医学实验中心主任

1999/12 至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2000/07-2005/09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副主任

2005/09-2009/0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医学实验中心主任

2008/10-2009/0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助理

2008/10 至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东院区) 管委会主任(院长)

2009/04 至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东院院长、学术带头人

专业擅长:
展开 肝移植、治疗各种肝硬化,肝癌及重症肝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门诊时间
专家门诊
特需门诊
专科门诊
(具体门诊时间以医院当天实际出诊停诊公告为准)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服务
上午
下午
视频
文章
同科室其他医生 更多 >
焦兴元
焦兴元主任医师 教授
长期从事肝胆胰肿瘤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研究和外科治疗工作。从事临床外科工作20余年,精通肝胆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技术,掌握肝移植术、擅长肝切除术(开腹和腹腔镜下肝叶和肝段切除,左半肝和右半肝切除),门脉高压断流手术(开腹和腹腔镜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门脉高压分流手术,脾脏切除术(开腹切除术和腹腔镜下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开腹和腹腔镜下切除术),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以及开腹行胆肠吻合术,胆管癌切除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胰管空肠吻合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
王小平
王小平副主任医师 博士
长期从事肝胆外科、器官移植工作,擅长终末期肝病、肝脏肿瘤、胆道肿瘤与结石、门脉高压症等疾病的综合外科治疗,熟练掌握腹腔镜、胆道镜等微创技术;参与国内首例及我院系列在体劈离式肝移植供受体手术,熟练掌握肝移植及腹部其他器官移植的供受体手术,对肝移植及肝胆胰脾外科围手术期管理及复杂疑难病例诊治有丰富的经验。
赵强
赵强主任医师 教授
致力于攻克影响肝脏移植患者预后的关键科学问题
邓素雄
邓素雄副主任医师 博士
熟练掌握肾脏移植的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准确把握手术适应征,妥善处理肾移植术后短期及远期并发症,在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着力于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个体化,强调免疫抑制力度在个体的差异,在不增加急性排斥风险的基础上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及其他感染,尤其是BK病毒感染风险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咨询 咨询
咨询
咨询二维码
顶部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