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眼科 > 医院资讯 > 正文

得了焦虑症怎么办?

时间:2024-05-10

一、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急性发作)和广泛性焦虑(慢性焦虑)两种。患者通常会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而使其焦虑的原因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焦虑症状是原发的,那些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而其他精神病理状态如幻觉、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抑郁症、恐惧症等伴发的焦虑,也不应诊断为焦虑症。

1、什么是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这种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

【诊断标准】需符合以下4项:

(1)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

(2)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3)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4)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严重标准】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病程标准】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 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排除标准】

(1)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恐惧症、抑郁症,或躯体形式障碍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2、什么是广泛性焦虑?

广泛性焦虑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诊断标准】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下列2项:

(1)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

(2)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如心悸、头晕、口干、或身体各部位的疼痛感、出汗、或坐立不安、震颤、徘徊等)。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6个月。

【排除标准】

(1)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

(2)排除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物,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躁狂症、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伴发的焦虑。

二、如何判断我得了焦虑症?

“你急什么急,那么焦虑干嘛?!”这句话似乎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用在日常生活中。可见,“焦虑”一词已被大家渐渐熟悉。但是,需要和大家更正的是:焦虑≠焦虑症!在这里要记得定义焦虑症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是没有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而作为我们一般人来说,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压力大的任务,并预感到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时,可能会产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即焦虑)。但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只是一种正常的应激性心理状态,稍作情绪上的调整即可。

相反,如果你的焦虑并没有具体原因,或者你的紧张状态与现实刺激并不相符;并开始伴有入睡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过度关注自己不舒服的症状,而忽视别人,甚至过分要求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也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对别人表示不满,经常抱怨,很难克制自己的情绪,又事后后悔;容易紧张,容易被人激怒;总认为会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担心这些不幸会影响到自己和亲人,甚至危害会四周蔓延等,那么建议你及时去专业的医院或心理咨询中心做一下咨询和诊断,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

三、得了焦虑症怎么办?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形成焦虑症的原因。虽然不同学派的研究者对于焦虑的起因有着不同的意见,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个原因:生理原因(即躯体疾病或生物功能障碍引发);认知(思维)过程(对某些事物的过分、错误解读,或认知偏差是形成焦虑症状的重要原因);以及在应激事件发生后而产生的焦虑症(如上文所说,焦虑本来是积极应激的本能,应激行为、准备也是焦虑成症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在应激准备过程中内在积累或调节的心理能量得不到有效的释放,或者在应激事件结束后,内在依然处于一种持续紧张、心慌等状态,并因此影响到后续行为及日常生活的话,那么本身因应激而产生的焦虑也就转变成焦虑症了。)

俗话说,对症才能下药。只有先了解了形成自己焦虑症的原因,才能及时、有效的帮助自己医治。在上述的三个原因中,除了第一个生理原因也许需要配合一些药物的治疗之外,其余两种原因的针对治疗办法均以心理治疗为佳。

四、焦虑症的心理咨询

焦虑症是神经症中的一种。在诊治过程中虽然可以适当地用药物减轻症状,但主要还是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做好心理转化工作,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简单的对症服药治疗效果不好,这一点务必注意。到药店买药治疗与在门诊医生指导下治疗,两者的效果和心理影响是不同的。适合焦虑症的心理咨询、治疗方式有:心理动力学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意向对话、放松治疗等。

分享

内容推荐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咨询 咨询
咨询
咨询二维码
顶部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