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仁济医院西院 > 病理科

病理科

永不言弃御风而翔——仁济整形外科简史仁济整形外科诞生于1951年,是上海乃至全国最早开展整形外科的医院。这一年,四十岁的陈绍周教授从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调入仁济医院开展整形外科工作,仁济整形外科正式成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陈绍周,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系牙科医学专业。1944~48年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并任多所美国医院的口腔颌面和整形外科的住院医师。然而,学贯中西的光环在“内定反革命”的“头衔”下消弥无形,丰富的学术知识在“限制业务发展”的禁令下处处掣肘。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曾于国民党军统中任职文秘的“问题”历史无疑是他个人发展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也间接地影响了仁济整形外科的发展。按当时的生活水平,人们的观念意识还只停留在“治病救命”的初级阶段。与普外和骨科等传统强势大科相比,“改善外形和功能”的整形外科难以得到患者的普遍认同和院领导的大力扶植。没有固定床位、没有稳定的患者群、没有固定的科室团队。有手术时,请普外科管床位的住院医生当临时助手,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陈教授“孤军奋战”了十年。1961年,医院终于同意了陈教授的请求,指派当时仍是住院医生的关文祥教授到整形外科工作,同时分配给科室15张固定床位(5男3女和5张小儿病床),并且固定每周两天病房手术日和两天门诊手术日。随着撕脱伤、烧伤、天花遗留瘢痕和唇腭裂患者的不断增多,整形外科迎来了它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有限的床位和医生已明显供不应求。1963年,医院将在安徽工作的范黎明医生调回上海参加整形外科工作,至此,整形外科成为拥有三个人的小团队。而此时的陈教授已年过半百,腰部旧疾的频繁发作也使他渐感体力不支,为使科室工作后继有人,他悉心培养关医生。凭着对这份事业同样的执着和对知识的孜孜以求,关医生以自己的勤奋和聪敏迅速成长,两年后便能够“独挡一面”了。正当他准备大展身手之际,“文革”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967年,造反派以“外科专科制是资本主义制度,必须统统砸烂”为由,将各小专科医生平均分配到五个病房,成立所谓的“外科统科”。而“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整形外科更是在这场浩劫中荡然无存了:由于历史问题,陈教授被关进牛棚;范医生不得不转行做了普外。只有关医生利用病房组长的职务之便零星地开展整形手术。历史似乎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这所谓的“改革”没进行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1970年,造反派只好恢复原来的外科专科制,但仍以整形外科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为由,拒绝归还整外病床。下乡期满返院的关医生也被告知分配到普外工作,被他谢绝。在他的据理力争和再三交涉下,院领导和工宣队终于同意恢复整形外科,并归还5张病床,范黎明医生也回到科里协助关医生工作。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整形外科这只小船,重整桅帆,准备启航了。1973年,陈教授终于从牛棚中被释放出来,这位命运多舛的老人没有怨怼自己的生不逢时和怀才不遇,而是满腔热忱地投入工作。但是,仅仅5张病床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需要,病床供不应求的问题再一次凸显出来,而增加病床的要求仍屡遭拒绝。时值卫生部指定九院承担“全国整形外科医生培训任务”之际,因师资缺乏,关医生被借调去九院协助完成培训任务,为期一年。为兼顾科室工作,此期间,关医生仍每周回仁济做两次手术。一年期满时,在增加病床的要求再次遭到拒绝后,关医生选择继续留在九院被“借用”,这一借就是六年。1979年,在院党总支书记李春桥(原九院宣传部长)的工作下,带着些许遗憾,关医生彻底调去九院工作。科室工作由陈、范两位医生继续下去,其后何泗妹、宣持平、高仕铭等医生也先后加入我科。1986年,医院任命高医生为大外科支部书记兼任整形外科主任。三年后,他又升任人事处处长。这期间,他既要处理医院政务,又要负责科室的业务和教学工作,实在分身乏术。此时的科室工作大部分由何、宣二位医生负责。随着他们的相继退休、移民和调任,整形外科陷入了低谷。在其它大科室的“繁枝密叶”遮蔽下,它终像一株得不到阳光雨露滋养的幼苗,营养不良地奋力生长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十九世纪末的二十年,是仁济整形外科沉寂的二十年,也是思索的二十年;是艰难前行的二十年,也是蓄势待发的二十年。这二十年中,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医疗卫生系统也开启了改革的历程。至2000年,医改逐渐向纵深发展,触及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从“治病救命”上升到了“锦上添花”的新高度。于是,美容手术倍受青睐,美容外科迅速崛起。如何改变整形外科营养不良的现状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迅速茁壮成长?如何运用美容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和对整形外科巨大的“带动力”?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以范关荣院长和陈佩书记为核心的院领导班子为仁济整形外科“量身定制”了“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方针——走体制改革的路线。将公私机制有机地结合,扬长避短,才是仁济整形外科发展的唯一道路。为实现这一创举,为寻找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仁济整形外科的领军人物,为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英团队,2001年,医院特聘时任九院整复外科副主任的范志宏教授为仁济整形外科主任。“把压力化为动力,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范院长的激励言犹在耳。秉承了前辈们的坚韧和执着,迎着压力和质疑,前进!经过高仕铭院长和范志宏教授一年半的筹措,2002年股份制的仁济整形外科终于问世!短短三年时间里,手术例数从最初的1,679例上升到8,208例。2005年,在占据了一定美容市场的基础上,整形外科还拓展了手外科业务。发展至今,仁济整形外科已拥有一支由10名医生(5博5硕)和6护士组成的团队,每年完成万余例手术。连年增长的数据是锐意改革这一创新理念的成功,也是仁济整形外科团队的破茧重生。个中的辛苦曲折,身为一科之主的范志宏教授深有体会。现任仁济整形外科主任的范志宏教授师从著名的整形外科专家张涤生和关文祥。在硕博连读的五年时间里,他不仅继承了二位导师的精湛医技,更难能可贵的是传承了二老高尚的“医德”和“师德”。这位来自齐鲁大地、孔子之乡的儒医,本着“以人为本,仁心仁术”的行医信条,“以德服人,以诚感人,以才树人”的治科原则和“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教学理念,将仁济整形外科建设成为一支医德高尚、医技高超的团队,一支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团队。志欲大,心欲小;量欲宏,守欲洁在医疗不正之风蔓延的今天,范教授一直把医生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诉求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他说,这得益于恩师关文祥教授“三退红包”的言传身教。在他师从关医生攻读硕士期间,一个唇腭裂患儿的家属送红包以示感谢,被关医生当场婉言谢绝。出院时,患儿家属再次将红包奉上,关医生再次谢绝。没想到,过了几周,患儿家属居然执着地从外地老家再次将红包寄来,而关医生也不厌其烦地又给他寄了回去。三送三退,彰显了一个医生对医德的恪守。这个故事,科室的每个医生都耳熟能详,并且身体力行,将故事的精神落到实处。有时,某些患者的红包被退后,反而担心医生会“不尽心”而再送,甚至三送,弄得医生哭笑不得、疲于应付。为了打消这些患者的疑虑,在范教授的带动下,大家退红包的方式也稍有变化:先假意收下红包,再到财务那里登记金额,然后将钱转入患者的住院帐号中,待其出院时对其讲明。现在,这种独特的退红包的方式已经成了整形外科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医德先于医技,但它不能脱离医技而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于医技的每一个细节坚持业务学习是医技进步的阶梯,是仁济整形外科的优良传统。早期,陈绍周教授每周都要为医生“布置作业”——阅读、翻译英文文献。现已年过古稀的关文祥教授将自己地道的英文归功于那时的学习积累。而今,这一传统被很好地继承并发扬。自2002年始,每周五早七点至八点的业务学习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以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个人经验的总结、专题回顾和医疗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讲座结束后,医生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交流探讨中往往迸发出灵感的火花,许多科研课题就是这样产生的。在范教授的指导下,仁济整形外科多次获得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高教局、上海市科委等资助的研究项目,科研经费累计近150万元,多个项目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识高气下“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整形外科业务学习的一个亮点。在这里,学习不论资排辈,上至主任教授,下至研究生和进修医生,都可以成为讲座的“主讲人”。更特别的是,整形外科的业务学习还将护士包括在内,这极大地促进了医护合作。博学专攻学而不专是事业长足发展的禁忌,对于医生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尤其如此。考虑到医生个人的发展,更考虑到科室整体的发展,范主任指出,每个医生的学术研究要有所侧重,做到“术业有专攻”。现今,科里的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专长,乳房再造、颌面整形、阴茎再造、显微外科、瘢痕整形和基础研究。并与普外科和泌尿外科精诚合作,开展乳房再造和阴茎再造。手显微外科技术,尤其是多指和末节的断指再植技术发展尤为迅速。为了更进一步地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范教授先后应邀赴美、欧、日、韩和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和访问,更于2008年9月赴美参加第五届国际颅颌面大会期间,与世界颅面外科基金会(WorldCraniofacialFoundation,WCF)主席Dr.Kenneth.E.Salyer商定了合作事宜。双方在学术互访、人才交流培养、建设专业的唇腭裂医师团队和成立WCF—仁济国际唇腭裂和颅颜修复中心等方面达成共识,开启了仁济整形外科国际合作的新篇章。活而不乱在充分发挥整形外科特色体制的优势,灵活地适应市场、树立品牌效应的同时,范教授强调,要提高服务意识,也要提高医疗质量;要搞宣传、扩大知名度,也要实事求是;要重视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科室发展。绝不能以营利为唯一目的,更不能为此不择手段、哄骗欺瞒患者。目前,在一些不规范医疗美容机构的夸大宣传下,一些求美者将整形美容手术视为美丽大变身的“万能药”。咨询时,医生在给出客观中肯的专业意见后,会建议她们“再考虑考虑”。对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医生则劝说她们放弃手术。咨询和宣传,不仅是服务和市场的手段,也是医生扫除整形美容“误区”,普及知识的途径,这才是医者仁心的体现。归根结底,周到的服务、高超的医技和过硬的医疗质量才是打造仁济整形外科品牌的不二法门。心怀天下,大爱无声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发生了8.0级的强震,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房倒屋塌、万人罹难,一时间举国齐哀。地震发生后,仁济医院迅速组建医疗队前往灾区。整形外科医生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积极请战。尽管我们没能成为救灾先遣队中的一员,但坚守后方,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救灾工作最大的支持。在送至我院继续治疗的灾区患者中,不乏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而创伤修复、功能重建正式整形外科的专长。得知灾区患者入住我院后,范教授立即挑选经验丰富的资深医师为组员,亲任组长,组建了应急救治小组,并为多名患者先后接受了植皮和皮瓣转移手术。植皮和皮瓣全部成活,手术取得预期的满意效果,戴克戎院士对我科的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救治四川灾区患者的过程中,整形外科救治小组在范教授的带领下,不辞辛苦,甚至放弃休息时间,多次往返奔波于东、西院之间。以极高的热忱,为灾区人民奉献一份爱心;以精湛的医技,展示了“救死扶伤,仁术济世”的高尚情怀;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望相助,心手相连”的深刻内涵!我们没能去废墟危楼间搜索生命的迹象,但我们在这里延续生命的奇迹;我们没能在断井颓垣旁鼓励你坚持到底,但我们在这里点燃希望之火、照亮未来的路;我们没能在碎石瓦砾上帮助你重建家园,但我们在这里播洒重建之光,康复肢体和心灵!  关爱仍在继续。10月初,上海文广集团携手仁济医院开展“蓝天下的挚爱”大型慈善募捐活动,通过现场直播为灾区患者的免费手术,筹集善款重建家园。刚从美国出差回来的范教授不顾旅途的辛劳,旋即登上了前往灾区的飞机,积极参与到这次大型的医疗咨询和救助活动中。2011年变脸娃娃的手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整形外科界引起巨大的反响,范主任精湛的医术和仁爱之心,让我仁济整形外科又一次站在时代的前沿。2013年,对于整形外科来说,科室回归,改制,一切在新的起点和原点中重新开始。没有掌声,没有仪式,只有我们不变的信心和执着。因为我们相信时代是属于那些时刻准备的人们,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唯有争朝夕,走出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路,才能再创辉煌。  我们曾在暗夜中踽踽而行,在迷雾中徘徊瞻眺,我们曾忧思困惑,曾挫败迷惘,但我们永不言弃!今天的仁济整形外科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峰,作为科室管理者和领路人的范志宏教授说,这归功于院领导的鼎力支持和科室里每个医护人员的同心同德、不懈努力。昔人已去,来者可追,梦想和辉煌还在前方!

[...展开]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咨询 咨询
咨询
咨询二维码
顶部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