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科专家教你如何摆脱生活中的“精神内耗”
时间:2024-11-01
近年来,“精神内耗”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当下大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这种精神上的重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科的黄凯、徐辕虹医师,在日常的诊疗病例中观察到了这一趋势,因此他们决定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大家深入解析“精神内耗”这一现象,并提供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什么是“精神内耗”?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挑战,这些经历会在心理上引起波动。适度的情绪起伏和内心变化是正常的,也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一部分。然而,当个体难以顺利度过这些心理波动期,反复纠结于事情的对错、过度分析事件的细节,或是对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无休止的盘算时,便容易陷入“精神内耗”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会导致身心疲惫,还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严重时甚至可能发展为抑郁症或焦虑障碍。
如何告别“精神内耗”?
1. 关注当下,把握现在
黄凯、徐辕虹医师强调,要摆脱“精神内耗”,首先要学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上。过去无法改变,未来也无法预知,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
将关注点放在眼前的事与人,能够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减少无谓的精神消耗。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人际关系,专注于当前的任务和互动,都能让我们的心态更加平和,减少无谓的焦虑和内耗。
2. 自我接纳,积极看待
生活总是充满“意料之外”,试图完全排斥或抵触负面事件,往往会让我们更加深陷其中。医师们建议,要学会接受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负面事件,接纳自己会有负面情绪、不足之处和不擅长的事情。
自我接纳并不意味着躺平失败,而是帮助我们放下内心的纠结和执着,减少思想的无谓消耗。就像硬币有两面一样,事情也往往有好有坏。只关注负面,容易让我们持续沉浸于负性情绪中,难以体验到生活中的快乐和满足。尝试积极、全面地看待事情,不仅能为内心提供更多积极动力,还能让我们进入良性循环,逐步摆脱“精神内耗”的困境。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