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核医学科

核医学科

目前核医学科由两个独立部门组成,其中总院核医学科主要开展传统核医学项目,包括SPECT、SPECT/CT、骨密度影像诊断及核素治疗,海印院区PET/CT中心主要开展PET/CT影像诊断。科室现有医务人员1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人,中级技术职称9人。人员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4人。【医疗工作】1979年起先后开展肝、脑、肾等器官显像,以及心、脑动态显像工作,形成以脏器功能显像、计算机分析、特别是核素心肺功能、肾图检查为主的业务特长。1992年独立建科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心肌断层、门控心血池显像、心肾功能测定、淋巴显像、三相骨扫描、131I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甲状腺癌转移、89Sr骨转移癌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等临床与研究工作。2011年SPECT/CT的投入使用,开展SPECT/CT 图像融合技术,核医学影像诊断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我科在国际上首次建立99Tcm-SC SPECT/CT“唾液”显像方法;首次应用99Tcm-SC“唾液”显像检测成年呼吸道疾病患者口腔分泌物导致的误吸,并应用于呼吸科、ICU(重症医学科)、神经科、老年科、感染病科等多个临床科室中怀疑误吸的患者。建立并开展了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并已经应用于骨病变、肺部病变中,对疾病的诊断、定位及其判断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开展肝胆动态显像,对新生儿先天性胆系疾病(胆道闭锁)的诊断、胆道术后胆道通畅情况及有无胆汁漏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开展肺通气/灌注显像,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肺功能的评价。目前,核医学科的呼吸系统疾病核素检查在全国核医学专业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我院的呼吸系统核素检查无论从病人量或检查及阅片质量都在全国领先。2005年4月我科引进PET/CT并正式开业投入使用,至今我科PET/CT总检查例数约12000余例。2007年我科在国内首先开展了18F-FLT联合18F-FDG PET/CT对单发肺结节的诊断,对单发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达80%,在省内最早开展了肺癌PET/CT显像联合增强扫描对肺癌的诊断。较早开展了PET/CT显像对淋巴瘤化疗效果评价,并且根据PECIST标准进行化疗效果的评价。我科开展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开展的项目有甲亢放射性核素治疗、云克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骨痛的治疗、皮肤病的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等,是目前广东省开展核医学技术项目服务较为齐全的单位之一。【教学工作】核医学科成立后设立核医学科教研室,开设《核医学》、《影像核医学》等专业课程,承担学校医学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等本专科课程讲授及实习带教。现承担广州医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等多层次教学任务,现有硕士生导师1人,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研究生发表文章4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并被邀请大会报告。主持教学课题1项,发表教研论文2篇。【科研工作】2003年至今科室主持科研课题1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市局级课题2项,院校级课题6项。在国际、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的研究享有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项,广州市属科技成果1项。受邀在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3人次。2002年陈萍的脑死亡及肺栓塞研究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展开]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医生 (具体门诊时间以医院当天实际出诊停诊公告为准)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咨询 咨询
咨询
咨询二维码
顶部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