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 麻醉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1.学科缘起1998年6月~2007年3月,儿中心隶属于上海新华医院。最初仅有4名麻醉医师,随后两年又有6名麻醉医师陆续加入,陈煜医师时任常务主任,科室主任则由新华医院麻醉科主任兼任。2007年3月20日儿中心独立后,麻醉科也独立建科,由陈煜教授担任麻醉科首任主任。2008年7月~2009年6月白洁主任医师任麻醉科代主任。科室初创阶段,新华医院马家骏教授和尤新民教授对儿中心麻醉科的发展提供了特别的支持和指导,美国HOPE基金会在人员出国培训、医疗设备更新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2.学科二次起航2009年10月,医院启动了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二次创业发展规划,引进张马忠副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2009年7月~2009年12月)、科室主任(2010年1月~2015年12月),其后由白洁教授担任科室执行主任,2015年12月引进郑吉建教授担任科室副主任。目前麻醉科共有医师34名、麻醉护士11名,手术室护士49名,其中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13名;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17人;博导2人,硕导2人。手术室内麻醉已超过22000例/年,其中先心体外循环麻醉近3800例/年,手术室外镇静和麻醉超过20000例/年。科室保持多项危重疑难手术麻醉的国内纪录:出生6小时新生儿麻醉下成功进行大血管转位术;出生2小时新生儿麻醉下进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纠治术;1.7kg患儿在麻醉下成功实施了体外循环先心病手术;体重仅2.5kg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早产儿在全麻下成功实施镶嵌手术;成功实施4对联体儿分离手术的麻醉等。2009年10月成立儿童临床药理研究室,确立以发育药理学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随后又增设心肺功能发育与麻醉、发育与疼痛研究等项目。2015年郑吉建教授建立了膜片钳电生理实验室,并兼任儿童临床药理研究室主任,增设神经发育与神经毒性及心脏发育电生理两个方向。2011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均为儿中心麻醉科的文章在ActaAnaesthesiolScand杂志发表,标志着麻醉科的科研工作逐步进入正轨。2009年还成立麻醉与危重病医学教研室,由张马忠教授任教研室主任,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孙瑛医师任教研室副主任。2011年张马忠教授获博导资格。随后,孙瑛医师和黄悦医师获得硕导资格,2015年郑吉建教授获博导资格。现已累计培养博士9名、硕士17名。秉承HOPE基金会“培训-培训者”理念,科室培训包括西部班、高研班、东南亚国家等的各类进修医生。承担中山医院、同济医院等住院医师儿科麻醉规培任务(约15名/年)。连续举办多届《婴幼儿心血管麻醉》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2010年开始调整为《婴幼儿心血管麻醉理论与临床进展》。为适应麻醉学科的发展,自2017年调整为《小儿精细化麻醉暨术中心脏超声和手术室危机事件管理模拟训练营》。取得的主要成绩2015年麻醉科获上海市卫计委“重要薄弱学科建设”项目资助,以此为契机,陆续合作推出了临床多中心研究计划、执笔小儿麻醉超处方用药专家共识、小儿麻醉书籍翻译及相关科学研究。科室有多人在麻醉学会任职,2012年黄悦医师担任亚洲小儿麻醉学会执行委员;2012年张马忠教授开始担任上海市麻醉学会委员、药理学组副组长、小儿麻醉学组组长及中华麻醉学会小儿麻醉学组组长;2015年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成立,张马忠教授担任小儿麻醉学会副主委;郑吉建教授担任非心脏病手术麻醉学会常委。建科以来共培养进修医生250余人,为国内小儿麻醉输送了大量人才。迄今为止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培训美国儿科心血管麻醉fellow的单位,已为美方培训学员3名。2011年成为首批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麻醉培训基地。主编和主译《当代小儿麻醉学》和《实用小儿麻醉技术》,参与编撰《小儿麻醉学进展》、《小儿心血管麻醉技术重点与难点》、《小儿麻醉手册》等著作。注重与国外知名医院的交往,已接待了数十批来自美国、日本和欧洲的麻醉学和危重医学专家,开展学术活动和临床示范,科室30%以上的医师曾出国参观学习。在全科医师的共同努力下,已获得包括国基金在内的各类课题20余项,发表SCI论文近30篇。2017年张马忠教授与交大药学院合作的科研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ScientificReports》杂志。儿童身心发育不成熟,心理、生理应激反应会影响麻醉和手术效果,还可能造成术后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异常。鉴于此,麻醉科在国内率先提出开展“无哭声手术室”计划,获得院领导大力支持并上升到“无哭声医院”计划。随后,小丑医生、术前心理抚慰等改进计划也逐步展开。这一系列的举措极大地提升了麻醉科的社会地位。

[...展开]

热门疾病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咨询 咨询
咨询
咨询二维码
顶部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