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广东省中医院 > 针灸科

针灸科

大针灸科创立于1933年,是广东省最早成立的针灸科室,由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二沙分院、芳村分院、大学城分院和珠海分院的针灸科、传统疗法中心、973项目办公室、针灸效应规律及机制重点研究室、针灸电生理实验室、腹针研究所、针灸教研室、名医及流派工作室等组成。现为广东省中医院“A级科室”,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针灸专科建设单位及广东省重点专科。科室现有教授、主任医师21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4人,主治医师、讲师36人,住院医师39人,副主任护师2人。其中特聘院士、国医大师1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获省政府授予“名中医”称号者2名、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培养工程1名,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2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2人;医学博士23人,医学硕士53人;全国继承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导师2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5人。大针灸科是广东省针灸学会及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国家重点针灸专科和国家针类技术协作组组长单位,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化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近五年承办全省学术会议4次、国际学术会议6次,全国学术会议2次,举办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12次。多人在国内外针灸界享有较高的声誉,担任国内外多家学术团体会长、副会长、主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等要职,其中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会4人、中国针灸学会专业专业委员会18人、广东省针灸学会25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3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4人,并有多人被香港针灸学会、阿根廷针灸学会、美国针灸学会、荷兰中医针灸协会、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英国福生针灸药物训练学院等聘为顾问、教授。其中学术带头人许能贵教授为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学科带头人符文彬教授兼任广东省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及腹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香港针灸学会顾问,荷兰中医针灸协会(NVCA)永久名誉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杂志》副主编,《中华针灸电子杂志》副总编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编委、针刺类技术执行副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巻)、《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主编国家“十三五”《临床针灸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和《推拿学》副主编,卫生部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用书《针灸推拿学高级教程-针灸学》副主编。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学术顾问,海南省中医院特聘首席专家,三亚市中医院针灸专业首席专家,中山市中医院客座教授,惠州人民医院康复医学顾问,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科技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和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广东省和中山市、清远市、高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2013年11月海南省政府在海南省中医院设立“全国著名针灸专家符文彬教授工作室”。学科具备较强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能处理疑难重症,对慢性病有系列优化诊疗方案,诊治的疾病涵盖内、外、妇、儿、骨科、急症、五官、皮肤各科100多种,并将针灸推广至全院各个临床科室,被医院评为“最有中医特色的科室”,年均门诊量超过50万人次,病房出院人数超过900人次,病人遍及全国各地和美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新西兰、阿联酋、叙利亚、法国、英国、荷兰等世界各地。中央电视台、搜狐网、广东卫视、广东电台南方生活广播频道、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均对我科的特色疗法做过专访报道。拥有床边心电、血压、呼吸监护等先进设备,充分利用医院ECT、核磁共振(MR)、CT、肌电图、脑电图、经颅多谱勒(TCD)等当今世界先进技术。科室以“传承经典薪火,汇集全国特色,优化创新,防治并重”为指导原则,汇聚中西医学精华,突出针灸中医特色。学科下设脑病、抑郁相关病症、头颈肩背痛、腰腿痛、风湿骨关节病、肥胖内分泌、胃肠病、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生殖泌尿10个专科以及岭南传统天灸、名医传承门诊等特色门诊。运用石氏醒脑开窍法、头针、疏经调脏针法及通督调神针法治疗缺血性脑病、中风偏瘫、意识障碍,腹针治疗痛症、脑病及疑难病,挑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及顽固性痛症,体针、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偏头痛,大接经法治疗脑梗塞重症,夹脊针治疗截瘫,舌针治疗中风失语及吞咽障碍,穴位贴药、灸法治疗咳喘、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消化疾病、痛症、预防疾病,眼针控制哮喘、镇痛、治疗中风,植线疗法治疗胃脘痛、减肥,火针治疗关节痛、腰痛,针挑、穴位注射治疗男性不育,针灸整体调节法、疏肝调神针法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帕金森氏病,针灸调节代谢功能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肥胖,心胆诊治针灸术治疗风湿病、精神病症,雷火灸治疗痛症、减肥,董氏奇穴治疗痛症,平衡针治疗偏头痛,水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等均取得良好效果。其中“天灸疗法”、“针刺调肝法”分获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8年度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1、2012年岭南传统天灸成功入选广州市、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秉承“以科研促进学科发展”的思路,通过科学研究不断优化临床诊疗方案,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针灸诊疗方案和评价研究”重点项目“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椎病颈痛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AMP-CREB-BDNF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在针刺干预抑郁症模型大鼠的作用研究”、“面口部穴位对胃感觉的调控作用及其神经通路研究”、“脑缺血后JAK/STAT信号转导系统的调控及针刺干预作用研究”、“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保护及突触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等10项;国际合作项目“针灸治疗慢性颈痛的临床研究”等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面口合谷收”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优化方案研究”,以及“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规范化研究”、“针刺联合活血化瘀中药、康复训练综合方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针灸疏经调脏法治疗脑梗塞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等省部级课题16项、厅局级课题26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保护及突触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2005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2013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评价”、“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规范化研究”获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规范化研究”等2项研究分别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著作奖,“针刺调节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发生机理的研究”等6项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奖和科技进步奖。“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症、精神压抑”、“心胆论治针灸术”、“天灸治疗哮喘、慢支、过敏性鼻炎”“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等技术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和适宜诊疗技术推广项目;制订了“腹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出版专著64本,在国内外医学刊物发表论文650多篇,其中在BRAIN RESEARCH、JournalofPhysiologiicalSciences、Evidence-Based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Trials等杂志SCI论文27篇,EI收录论文2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我们每年接受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士等世界各国进修生100多人学习;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各专业,针灸专业硕士、博士生,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临床实习基地。针灸教研室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教研室”,有“优秀教师”5人,“新南方优秀教师”2名,“南粤优秀教师”1名。教学绩效评价、带教管理在第二临床医学院名列前茅,承担省部级教学课题4项,主编、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5本,出版发行“实用电针疗法”、“经络功法”、“陈氏针法”等DVD著作。

[...展开]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医生 (具体门诊时间以医院当天实际出诊停诊公告为准)

医生姓名
科室
医生擅长
门诊时间
就医服务
123 下一页 1/3 页 42 条记录 跳转至: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咨询 咨询
咨询
咨询二维码
顶部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