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可防”的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
时间:2024-09-03
从央视深情演绎的公益广告《打包篇》中,那令人动容的“父亲口袋中的饺子”场景,到安东尼·霍普金斯精湛演绎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我们逐渐认识到阿尔茨海默病——这一被喻为记忆“橡皮擦”的疾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记忆力的衰退都预示着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今天龙华医院脑病一科吴攸医师、叶青主任医师以及王秀薇主任医师共同向大家介绍另一种“可控可防”的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
什么是血管性认知障碍
血管性认知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一样,都会导致认知功能的受损,表现为记忆力的逐渐减退,进而慢慢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然而,与阿尔茨海默病病因不明、起病隐匿的特点相比,血管性认知障碍具有明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因此被视为一类“可控可防”的痴呆病症。
血液是维持和控制大脑记忆力的重要供养物质。顾名思义,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由于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综合征。简单来说,当大脑的血液供养出现异常时,所导致的记忆减退便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特点。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高危因素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诊断并不复杂,当出现脑血管病变的表现,并伴随与血管因素互为因果的认知损害,即可进行诊断。然而,除准确诊断之外,清楚认识到引起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高危因素对于其防治工作更具有意义:
01年龄因素俗语“人老血管先老”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会逐渐硬化,弹性降低,增加了脑血管病变的风险。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动脉硬化、高血压等血管相关问题,从而增加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率。02疾病因素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长期高血压、高血糖,及血脂异常会损害血管壁,增加血管栓塞,加速动脉硬化,增加脑血管病变的风险。心脏病:如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增加脑血管栓塞的风险。其他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脑血管畸形等,也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重要病因。03生活起居因素◆高盐、高糖、高脂肪饮食,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长期缺乏运动◆心理情绪问题综上所述,年龄、疾病以及生活起居习惯都是影响脑血管健康,进而可能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出现如上多个危险因素,即使尚未出现记忆力的损伤,都应有意识开展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预防和治疗。
血管性认知障碍中医药防治的优势
与阿尔茨海默病不同的是,目前尚无明确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药物,一般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如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来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虽有一定效果,但存在局限性,如特异性药物缺乏、副作用明显、临床适应症严格、疗效个体差异大及长期疗效不确切等。
相比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认知障碍在早期治疗时往往能展现出相对较好的预后效果。当然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对于其治疗也当循序渐进。因此,中医药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上具有其特色与优势。
自全国名中医胡建华教授开始,龙华医院脑病一科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病已有40余年。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主血脉”,我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心所主导,而其物质基础在于心血,血管认知障碍的病位又在脑,故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机在于血脉不畅,瘀阻脑络,神明失养。除单纯性心脉瘀血外,老年人血瘀形成的原因多样,或肾精亏虚,因虚致瘀,或脾虚湿阻,因痰致瘀,或情志不舒,因郁致瘀,或因内、外邪毒阻闭致瘀。因此,对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活血化瘀应贯穿始终。
临床上,基于病久入络的观点,往往在活血化瘀药物的基础上,重用具有搜逐通络作用的虫类药物,如僵蚕、全蝎、蜈蚣、水蛭等。甚至到了血管性痴呆晚期,痰浊邪毒凝结时,还会配伍使用生天南星等祛风化痰类药物以化痰通窍益智。同时传统针灸通过“补益肝肾,豁痰开窍”方法,采用头针、智三针、项丛刺、温阳补肾灸、手指点穴及中医功法等能够有效改善脑部供血,达到通络益智的目的。脑病一科记忆障碍专病门诊发挥针药结合的优势,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专家简介
叶 青主任医师主任医师,龙华医院脑病一科主任,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博士,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睡眠障碍及情志病,记忆力障碍,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血管性痴呆,难治性头痛,眩晕综合征,帕金森病,癫痫,各类身体疼痛。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内科病,调理亚健康状态。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龙华医院徐汇院区)特需门诊时间:周三上午、周日下午(龙华医院徐汇院区)
王秀薇主任医师龙华医院脑病一科主任医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睡眠障碍、脑血管病及眩晕、头痛等。
?特需门诊时间:周五下午(龙华医院航头院区)
内容推荐